抗日山上的抗日烈士陵园
连云港市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该县西部有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这里有751座抗日烈士墓,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抗日山风景区,主题景观抗日山烈士陵园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多亩,是在抗日山战争时期,,由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在纷飞战火的1941年春兴建的,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抗日烈士陵园。
拾级而上,远远望去,抗日山上高大的烈士纪念塔雄踞山顶,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塔顶一位抗日将士举枪高呼,威武雄壮。烈士纪念塔、纪念室、纪念碑等建筑依山而建,庄严肃穆,带有深深纹理的青石台阶把八个建筑物分布的错落有序,构成了一个博大而又精致的建筑群落。
抗日山烈士陵园内安葬着八路军、新四军烈士800余位名,塔碑上刻有3576位烈士的英名,从威震滨海的符竹庭将军,到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到普通的抗日战士。陵园内陈列着国内革命烈士的墓碑、国际友人纪念碑,国民党爱国将领朱爱周烈士英勇抗日的事迹也展示在纪念馆内。
抗日山烈士陵园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构成,1942年建成时罗荣桓等参加了落成典礼,八路军中的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在塔身上书写了塔名。1989年被中央政府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在抗日山烈士陵园,800余位烈士长眠于此
抗日英雄纪念塔
1942年,刚刚落成后的抗日烈士纪念塔
碑廊
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堂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在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内有一处烈士冢,雄伟的纪念碑尤为夺目。东碑有陈毅题词“浩气长存”,西首碑是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中碑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内安葬彭雄、田守尧等16名烈士。1943年3月,我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夫人陈洛莲、张池明将军的夫人张明等4位女同志。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国际友人纪念塔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四坡段上建有波兰记者汉斯希伯的圆锥形纪念塔和日本反战人士金野博的锥形纪念塔。汉斯.希伯纪念碑立于1944年,背面有罗荣桓、肖华、黎玉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他是德国人,出生于波兰,是一位新闻记者,一生曾两度来华,第一次是在1925-1927年间,后因“四一二”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而愤然离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抗日热潮,深受鼓舞的希伯同志携夫人秋迪女士再次来到中国,以笔作为武器,无情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抨击国际上的妥协政策,他曾先后去华中新四军驻地与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唤起了国际上热爱和平人士的极大同情和赞扬。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941年11月,希伯同志在随队采访途经山东大青山时遭遇敌人扫荡,壮烈牺牲,年仅44岁。他被誉为身穿八路军军装同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个欧洲人。金野博原是侵华日军,1939年应征来华,被俘后经我方说服教育,逐渐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的强盗面目,反戈一击,加入了日本反战同盟,担任日本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后来到滨海区工作,1944年夏天受伤被捕,被日本宪兵司令部秘密杀害于青岛。
国际友人纪念塔
符竹庭烈士墓、亭
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是符竹庭将军选址兴建的,一年之后他不幸牺牲,也安葬在该烈士纪念园。1941年,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与山东纵队二旅联合展开赣榆战役,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滨海军民在胜利之时更加怀念牺牲的勇士,因而准备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亲自选址,最后选中赣榆县西部马鞍山巅。在1942年7月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上,符竹庭将军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我军众多将士为反法西斯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安葬在巍峨的马鞍山上,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在纪念塔建成的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符竹庭和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共同制定了“军事打击、政治争取、里应外和、全歼敌人”的战斗部署,攻打赣榆城。他卓有成效地开展瓦解伪军的工作,利用内线打开城门,并随同突击部队在前沿指挥作战,全歼伪和平建国军第71旅。伪保安队和盐警共2000余人,从伪旅长到伙夫无一漏网。不幸的是在1943年11月,在敌人报复扫荡中,符竹庭将军在战斗中为掩护部队撤退,与日寇展开生死搏斗,最终牺牲于赣榆县黑林镇马旦头村,享年31岁。滨海军民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将他安葬在这里,为他修建了庄重的六角亭陵墓。符竹庭将军墓被安置在第五坡段,为庄重的六角亭陵墓。墓高5.2米,墓正面镶嵌着符竹庭同志的彩色铜像,两侧有罗荣桓、黎玉、肖华,原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高赞非等人的题词以及滨海区党委撰写的《竹庭悼文》。为了纪念符竹庭将军,赣榆县在1945年至1950年间曾称为竹庭县。1985年,时任总参谋长杨得志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40周年纪念活动时,为符竹庭将军亲笔题诗:“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
如今,每年清明期间,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干部群众都会自发来到抗日山烈士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纪念馆内展示了许多真实历史照片和实物,记载了淮海地区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符竹庭将军
符竹庭将军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