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2021-10-18 23:58:20
  • 0
  • 0
  • 17
  • 0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

      1955年,国家开始发展核工业,经过66年的奋斗,已经拥有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华龙一号”三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等大国重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创建之日起,中国核工业就以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己任,在创建和发展历程中,核工业人不断赓续和丰富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锤炼鲜明的政治品格,打造国家名片,筑牢大国根基。

      (一)白手起家筑脊梁,巩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55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新生社会主义政权遭到打压和遏制。1955年1月,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中国核工业由此揭开了伟大的历史篇章。
      一是“两弹一艇”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了西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用了2年8个月,与美、俄等核大国相比,用时最短,赶在了法国的前边,震惊了世界。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余种,全部自主研制,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邓小平曾这样评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二是核工业体系日臻完善。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了中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选点方案,涉及铀矿开采、水冶、铀浓缩、元件制造和核武器研制等,成为中国核工业体系的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铀矿冶、铀浓缩、核燃料元件、核电、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国家,为我国核能和平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核能发展提上日程。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汇报时指出,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的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和平利用核能,搞核电站。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召开会议,传达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动员部署上海核电研究和开发工作,并成立“728工程”会战办公室。
      (二)开放合作谋发展,助推新中国富起来(1979年—2012年)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核工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1997年,江泽民强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再创核能事业新业绩。在这一时期,中国核工业进入军转民发展期,核能和平利用为核工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以核电为标志,中国核工业逐步向市场化迈进。1985年3月20日,我国大陆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和平利用核能迈出新步伐。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16天后,中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协议,标志着中国跨入核电出口国行列。
      本世纪初,胡锦涛在调研核工业时指出,要发展核事业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自己的核工业发展道路。中国核工业在多年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上,开启了新一代核电技术研发工作。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了“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汲取国际三代核电非能动安全的先进理念和运行经验反馈。2010年,中国按照最先进的安全标准,组织开展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设计工作,在实现三代核电自主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随着核电的发展,中国核工业的设计研发、核燃料加工生产、核安全与辐射防护,以及核仪器仪表等研发水平显著增强;核电规模日趋壮大,先后形成了浙江、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核燃料循环产业各环节能力水平大幅提升,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物质保障;培养了一大批核领域高科技队伍,为我国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攻坚克难开新局,助推新中国强起来(2012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核工业作出系列决策部署,中国核工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特别是2015年,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核工业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一是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核科技、核动力研发基地以及先进核燃料技术研发平台初见成效。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串列加速器、放射化学实验设施等一大批核科技研发设施先后建成投用。三代采铀技术实现工业规模化应用,铀浓缩技术实现升级换代,自主核电燃料元件实现工业应用。技术含量高、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高端核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和能力基本形成。
      二是核能发展进入世界前列。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安全性能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和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成功商运;引进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实现商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启动实施。我国现有在运核电机组51台,在建核电机组20台,在运核电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电规模世界第一。
      三是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材料改性、无损检测、辐照育种、食品农产品辐照加工、核医学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年产值规模实现20%以上增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核技术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代替传统化学灭菌,将医用防护服灭菌时间由原来的7—10天缩短为1天,大大缓解了武汉等地区日需10万套防护服的燃眉之急。在疫情防控的吃紧关头,利用辐照技术对医用防护服进行灭菌处理,约占前期供给总量的50%以上。
      四是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全面加强。我国新建核设施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建造,老旧核设施本质安全度显著提升,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一批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成投运,放射性废物治理能力体系基本形成;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不断优化,核安保能力不断加强,确保了核材料一件不丢、一克不少;国家、省、设施单位三级核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能力体系日趋完善,为核工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是核领域国际治理成效日益凸显。核工业创建至今,我国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多双边合作交流成果丰硕。铀矿开采、核燃料元件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核事务管控与处理,严格履行防核扩散国际义务,成功完成加纳、尼日利亚微堆低浓化改造,进一步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