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楚泊带动了"文艺国家队"的惠民热潮
一、从殿堂到市井的艺术转身
2025年10月4日,中国歌剧舞剧院竹笛、排箫演奏家孙楚泊在紫竹院公园支起音响,开启了一场改变中国艺术生态的公益演出 。这位曾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的"国家队"演奏家,本为拍摄素材而来,却意外引发全民关注。
演出特点,不设门槛,与观众互动,接受"点歌",被亲切称为"国民闺女"。
传播效应,视频全网浏览量突破7000万,单日最高吸引上千人围观,周末观众提前三小时占座。
亲民实践,老人点《东方红》,她便复刻岁月厚重;孩子好奇凑近,她变魔术般吹出《小星星》。
二、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孙楚泊的行动如星火燎原,迅速点燃国家文艺院团服务大众的热情:
1. 舞蹈界的响应,姜铁红的"亲民舞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被紫竹院公园的文艺氛围感染,于2025年1月19日主动加入"海淀哥舞蹈队",共舞经典《奔腾》《鸿雁》。姜铁红在现场教学、与群众共舞,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被网友称为"最接地气院长" 。他说: "艺术就应该回到人民中去,这是我作为舞者的初心"。
2. 声乐界的共鸣,魏广德的"公园歌旅"。男高音歌唱家魏广德效仿孙楚泊,在全国掀起"公园演唱会"热潮,他到北京、天津、长春、太原、等5城市举办公园演唱会,场均数百观众,单场直播观众达十几万人,吸引数千市民,太掌声雷动,观众爆满,互动热烈。魏广德说: "为人民歌唱,是我终身的追求"。
3. 戏曲界的呼应,孟广禄、李素丽、王向阳的惠民实践。孟广禄开展"周末戏相逢"活动,在公园、景区、历史街区演出,让传统京剧走出剧院。李素丽长期为养老院等机构送去京剧唱段,与名家联袂演唱《大美汉牡丹》。王向阳通过展览、讲座和艺术创作,让大众接触专业美术,其作品曾亮相孟加拉亚洲艺术双年展,同时致力于培养青年艺术家。
三、全民参与,从艺术家到普通人的"艺术共建"
孙楚泊的行动不仅带动专业艺术家,更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
群众自发响应,老年人走出家门"追着听",北京紫竹院公园每周日形成固定"音乐角",观众从数十人发展到数百人 。
文艺爱好者加入,王天爱等专业二胡演奏者受触动,也走进公园开展公益演出,形成"公园艺术家联盟" 。
城市文化新生态,北京各大公园暑期开启千余场艺术活动。2025年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交流展示在台州黄岩区的公园、石窟搭台表演;多地推出"文化惠民进公园、进社区、进乡村"工程 。
四、深层变革,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范式转型
这场热潮引发了中国文艺服务模式的质变:
1. 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2025-2027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
《"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要求万名文艺志愿者深入群众,"结对子、种文化"。
国务院发文鼓励文艺院团开展"进商圈、进景区、进街区、进公园"惠民演出,提供税收等政策支持。
2. 艺术生态的重构
"孙楚泊现象"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壁垒,让高雅艺术真正融入市井烟火,实现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回归。
五、未来展望,构建"没有围墙的艺术殿堂"
孙楚泊在紫竹院的艺术惠民浪潮仍在全国蔓延,正逐步形成三大趋势:
1. 常态化机制,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始将"公园艺术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期组织专业院团演出。
2. 数字化赋能,线上直播与线下演出结合,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文艺国家队"服务。
3. 全民共创,从"观看者"到"参与者",普通人也能登上舞台,形成"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文化新生态。
孙楚泊的一把竹笛,吹响了中国艺术回归人民的号角。正如一位观众所言:"艺术不再是橱窗里的珍品,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改变,恰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