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养老机器人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
2025-06-19 14:55:50
  • 0
  • 0
  • 0
  • 0

加快养老机器人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

近期,工信部和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通过“结对攻关+场景验证”模式推动智能养老机器人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以下是基于政策原文及行业实践的深度解读: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定位

1. 老龄化危机驱动,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500万,养老护理员缺口超500万,传统人力服务模式难以为继。机器人作为“科技+养老”的核心载体,成为缓解人力短缺、提升服务效率的战略选择。

2. 产业发展需求,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居全球前列,但养老服务机器人存在“技术落地难、场景适配差、标准体系缺”等问题。政策通过试点机制打通“研发-应用-迭代”闭环,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

3. 政策体系衔接,本次试点是对《“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形成政策合力,构建覆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支持框架。

二、核心机制与试点内容

(一)结对攻关:需求导向的产学研协同

1. 攻关目标,聚焦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场景,针对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健康促进、智慧环境、日常生活辅助五大核心需求,解决现有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方面的短板。

2. 实施路径

联合体申报,鼓励机器人企业、养老辅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养老服务机构组成联合体,以“研用结对”模式联合攻关。例如,星尘智能与深圳养老护理院合作开发具身智能机器人,针对失能老人移位、洗浴等场景优化算法。

痛点聚焦,围绕功能失效、电气故障、人机交互缺陷、数据隐私等风险,通过强制性检测认证与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产品安全。

技术突破方向

多模态感知,集成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实现跌倒预警(精度≤0.8秒)、情绪识别(准确率≥92.3%)等功能。

智能交互,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计算技术,开发方言识别、子女声线复刻等适老化交互功能。

- 自主移动:融合激光雷达、视觉导航技术,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如台阶、坡道)中的避障与路径规划能力。

(二)场景应用验证:量化指标驱动的产品迭代

1. 场景覆盖与验证标准

家庭场景,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6个月以上的应用验证,部署不少于200台套设备,重点验证健康监测、紧急呼叫、家务辅助等功能。

社区/机构场景,覆盖不少于20个社区或20家养老机构,部署不少于20台套设备,聚焦集体照护、康复训练、公共安全等需求。

2. 迭代机制,通过双月度报告、实地抽查等方式跟踪产品表现,根据用户反馈优化设计。例如,重庆“裴裴”情感陪护机器人通过微表情识别与语音分析技术,将情感识别准确率提升40%。

3. 数据驱动优化

健康数据监测:实时采集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指标,结合AI算法预警慢性病风险。

行为模式分析通过毫米波雷达、智能床垫等设备分析老人活动轨迹,预测跌倒、走失等风险。

(三)标准与评价体系:构建行业规范与信任基础

1. 标准研制:

产品标准聚焦场景需求与应用安全,制定适老化设计、机械结构、电气安全等规范。例如,国际标准IEC 63310提出养老机器人需具备生命体征监测、紧急呼叫等核心能力。

服务标准,规范机器人在家庭、社区、机构中的服务流程与质量评估,如护理机器人的体位变换频率、情感陪护机器人的交互时长等。

2. 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安全性、可靠性、适老化、经济性的多维评价指标,引导行业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例如,通过用户满意度调查、护理效率提升率等量化指标评估试点成效。

三、实施保障与政策支持

1. 组织与申报机制:

推荐单位位,省(市)工信、民政部门负责项目初审与推荐,中央企业通过属地渠道申报。

遴选流程,工信部、民政部联合组建专家组,通过材料审核、技术评测、实地调研等方式确定入围名单,试点周期为2年。

2. 资金与资源支持

中央层面统筹现有政策资源,对典型试点项目给予宣传推广、供需对接等支持。例如,试点成果将通过“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渠道展示。

地方层面,鼓励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场地与政策优惠。例如,西安对智慧养老院建设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用于设备采购与系统开发;广东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国家级创新中心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3. 风险防控与退出机制:

安全保障,要求企业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配备安全保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与应急演练。例如,产品需通过功能失效、电池安全等强制性检测认证。

动态管理,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行为的项目,将终止试点资格并公示。

四、行业影响与挑战

(一)对产业生态的重塑作用

1. 技术突破加速:通过结对攻关机制,推动减速器、传感器、AI算法等核心技术国产化。例如,无锡腾马精密传动的钛科玛格谐波减速机已实现批量生产,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集成无框电机与伺服驱动系统,可完成复杂动态任务。

2. 商业模式创新:

租赁与保险结合,借鉴孟加拉国“机器人租赁+保险分期”模式,降低家庭用户购置成本。

数据服务增值,通过健康数据 anonymization与分析,为保险、医疗等行业提供精准服务。

3. 产业链协同升级:

上游,带动精密加工、新材料(如高强度合金、柔性传感器)等产业发展。

1下游,促进养老机构智能化改造、社区嵌入式服务等新业态落地。

(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技术成熟度不足:

复杂场景适应性:机器人在多任务处理(如同时送餐、监测跌倒)、动态环境导航(如 crowded corridors)等方面仍需优化。

可靠性验证,部分产品在长期使用中存在机械磨损、软件故障等问题,需通过大规模试点积累数据、改进设计。

2. 伦理与社会接受度:

隐私与数据安全,老年人健康数据、生活轨迹等敏感信息存在泄露风险,需通过区块链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保障安全。例如,深圳某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健康数据“黄金5分钟”加密传输。

情感依赖与孤独感:过度依赖机器人可能导致老年人社交退缩,需通过“机器人+志愿者”“数字家人+线下探访”等混合模式平衡科技与人文关怀。例如,重庆“裴裴”机器人引入“科隆数字家人”功能,子女可通过云端实时参与老人照护。

3. 成本与普惠性:

格门槛:高端护理机器人单价可达数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如宇树G1量产目标万台级)、政府补贴(如西安机构采购补贴30%)降低成本。

区域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如广东、江苏机器人企业占比超30%),而中西部面临技术、资金瓶颈,需加强政策倾斜与跨区域协作。

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1. 短期(试点期内):

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智能养老机器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如IEC 63310)对接,建立认证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培育标杆案例,通过试点筛选出可复制的场景解决方案,如上海“智能心理监护设备+心理咨询师”模式、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养老机构”模式。

2. 中长期(试点后):

立法与监管,研究制定《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管理条例》,明确责任划分(如机器人故障导致伤害的法律归属)、数据权属等问题。

产业生态构建:

产学研联动,支持高校设立养老机器人专业,培养跨学科人才(如机械工程+老年心理学复合背景)。

资本引导,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核心部件研发、中小企业创新与场景示范项目。

3. 用户与社会层面:

适老化设计,从老年人生理(如视力、听力衰退)与心理(如对新技术的抵触)特点出发,优化交互界面(如大字体、语音指令)、降低操作复杂度。

公众教育,通过社区体验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提升老年人及其子女对机器人的认知与信任,减少“数字鸿沟”与伦理争议。

      该通知标志着我国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从“政策倡导”进入“实战检验”阶段,通过结对攻关破解技术瓶颈,以场景验证推动产品迭代,用标准建设规范行业发展。未来需在技术创新、伦理治理、成本控制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实现“机器人赋能养老”的愿景,让科技真正成为老年人“体面养老”的支撑。

      坚持“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分步实施、持续迭代”的原则,重点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照护压力、弥补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力缺口、促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促进研用双方结对开展攻关,推动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形成一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机器人产品,持续建立和完善标准规范及评价体系,加快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服务和银发经济发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